瀏覽提示:您當前使用的瀏覽器為舊版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部分樣式、功能可能會發生錯亂,建議您改用Chrome、Safari、Firefox或者Edge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瀏覽體驗!
首頁 > BLOG > 【損益 表 格式】2025新手教學:看懂財報,從營業收入到EPS全解析

【損益 表 格式】2025新手教學:看懂財報,從營業收入到EPS全解析

2025 年 7 月 10 日

   更新日期:2025 年 7 月 10 日

瀏覽量110
急需現金怎麼辦?本文介紹2025年多種快速借款方式,包括銀行貸款、信用卡預借現金、保單貸款等,最高可借10萬元,最快一天內撥款。無論是信用良好還是有信用瑕疵的人,都能找到合適的借款方式。了解各種選項的條件與風險,幫助你安全合法地解決財務困境,避免詐騙風險。

想在股海裡淘金,卻連公司的成績單都看不懂?那可不行!財報就像是公司的體檢報告,而「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就是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那一頁。它清清楚楚地告訴你,這家公司在一段時間內,到底是賺錢還是賠錢,錢是怎麼來的,又花到哪裡去了。今天,就讓我帶你化身為財報偵探,把這張表從頭到尾拆解一遍,保證你看完功力大增!

損益表到底是什麼?它想告訴我們什麼?

損益表,全名為綜合損益表,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部公司的「營運紀錄片」。它記錄了從某個時間點開始(例如1月1日)到結束(例如3月31日)這段期間,公司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算出一個終極數字:「稅後淨利」,也就是公司到底賺了多少錢。這張表的核心公式很簡單:收入 – 費用 = 利潤。看懂它,你就掌握了評估一家公司獲利能力的關鍵鑰匙。

損益表上的科目大解密:每個數字都在跟你說故事

好,理論課上完了,現在我們來點刺激的,直接上戰場!當你打開一份真實的財報,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損益表時,別慌,跟著我一個一個拆解。你會發現,這些枯燥的數字其實都在講故事,一家公司的興衰榮辱、策略野心,全藏在裡面。

想像一下,你不是在看報表,你是一位偵探,而這些會計科目就是線索。讓我們從上到下,把這家公司的底細摸個透徹。

1. 營業收入 (Revenue/Sales) – 公司的面子與裡子

這絕對是損益表的第一個明星,所有故事的開頭。營業收入,或我們常說的「營收」,就是公司靠本業生意賺進來的錢,比如台積電幫客戶代工晶圓的收入、星巴克賣咖啡的錢。這數字當然是越高越好,代表公司生意興隆,市場買單。營收的持續成長,是公司健康擴張最直接的證明。

但老手看門道,新手看熱鬧。你不能只看這個數字大不大,更要問幾個致命問題:

  • 營收是怎麼來的? 是靠薄利多銷,還是高單價的獨門生意?是穩定成長,還是一下子暴衝?舉個例子,一家公司營收突然暴增30%,聽起來很棒對吧?但如果深入追查,發現是為了清庫存,把產品半價賣給經銷商換來的,這種「塞貨」式的營收就非常虛胖,下個季度可能就打回原形了。
  • 營收的「品質」如何? 收入是來自持續性的訂閱制(像Netflix或Microsoft的雲端服務),還是賣一棟算一棟的建案收入?前者顯然更讓人安心,因為它提供了可預測的現金流。後者雖然一次性收入驚人,但明年還有沒有同樣的大案子可賣,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記住,營收是公司的「面子」,但光有面子還不夠,我們得繼續往下挖,看看「裡子」硬不硬。

2. 營業成本 (Cost of Goods Sold / COGS) – 賺錢付出的直接代價

做生意不可能沒有成本。營業成本就是那些跟你的產品或服務「直接相關」的花費。你賣一杯咖啡,咖啡豆、牛奶、糖、杯子、杯蓋的錢,就是營業成本。台積電生產晶片,用掉的矽晶圓、化學品、生產線作業員的薪水,也屬於營業成本。它的特點是,你多賣一個產品,這部分的成本就會跟著增加。

這個數字本身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它和營收的關係。這就引出了我們第一個重要的獲利指標…

3. 營業毛利 (Gross Profit) & 毛利率 (Gross Margin) – 產品本身到底賺不賺錢?

公式很簡單:營業毛利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這一步,是檢驗公司「本業產品競爭力」的第一道關卡。算出來的營業毛利,代表公司光靠賣產品(還沒算店租、薪水等其他開銷前),能賺多少錢。

但光看毛利金額沒啥意義,因為大公司賺的毛利肯定比小公司多。所以,我們通常會看一個比率——毛利率 (Gross Margin),也就是 (營業毛利 / 營業收入) * 100%

KOL悄悄話: 毛利率可以說是一家公司有沒有「護城河」的初步指標。高毛利率,通常代表著你有品牌優勢(大家願意花更多錢買你的iPhone)、技術專利(別人做不出來你的晶片),或是獨佔市場。像是軟體公司,開發完成後,多賣一套的成本極低,毛利率就能高達80%-90%。反之,毛利率低,甚至持續下滑,那可得小心了!這可能意味著市場競爭太激烈,公司只能流血殺價(像是一般的零售業),或是原物料成本漲太兇,侵蝕了你的利潤(像是前幾年的航運業)。

比較毛利率時,記得要「跟自己比」(看歷史趨勢)以及「跟同業比」,不同產業的毛利率天差地遠,拿台積電跟統一超商比毛利率是沒有意義的。

4. 營業費用 (Operating Expenses) – 讓公司運轉的必要開銷

光有能賺錢的產品還不夠,你還得開店、請人、打廣告吧?這些為了維持公司日常運營,但跟產品製造沒有「直接」關聯的費用,就是營業費用

很多投資新手會把「成本」和「費用」搞混,我再用咖啡店舉個例:

  • 營業成本: 咖啡豆、牛奶、糖漿、杯子(賣越多,用越多)
  • 營業費用: 店租、吧檯手薪水、行銷廣告費、水電費、會計師費用(不管賣幾杯,這些錢大多是固定要花的)

通常營業費用會再細分成三兄弟:

  • 銷售費用 (Selling Expenses): 為了賣東西花的錢,如廣告費、銷售人員獎金、運費。如果一家公司這項費用暴增,可能是在積極擴張市場,也可能是產品賣不動了只好猛砸錢行銷。
  • 管理費用 (General &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管理公司的大小雜事,如高層薪水、總部辦公室租金、法務會計費。這項費用如果佔比過高,可能代表公司經營效率不彰,或是管理層薪酬太肥。
  • 研發費用 (Research & Development Expenses): 為了未來投資的錢。科技公司、藥廠這項數字通常很驚人。看一家公司願不願意在研發上砸錢,就能看出它的野心!不過這也是雙面刃,投入的研發不保證能成功,但若完全不投入,在科技業很快就會被淘汰。

觀察費用,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的經營風格。是精打細算,還是花錢如流水?是專注研發,還是猛砸廣告?

5. 營業利益 (Operating Income / EBIT) – 本業的最終成績單

公式:營業利益 = 營業毛利 – 營業費用

來了!這是我個人最看重的一個指標——營業利益。它把所有跟「本業」相關的收支都算進去了,可以說是公司經營本業的「期末考成績」。這個數字如果是正的,而且穩定成長,代表公司核心業務非常健康,靠自己就能活得很好。

很多財經專家也稱它為 EBIT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稅前息前淨利),因為它還沒扣掉借錢的利息和繳給政府的稅。為什麼它重要?因為它排除了業外投資和財務操作的干擾,讓我們能專注檢視「這家公司到底會不會做生意」。一家公司就算靠賣土地大賺一筆,如果營業利益是負的,也代表它的核心商業模式出了大問題。

6. 業外損益 (Non-Operating Income/Expense) – 公司的副業與意外

人生總有意外,公司也是。業外損益記錄的就是那些跟本業無關的收入或支出。常見的有哪些?

  • 投資收益/損失: 買賣股票、基金、或是投資子公司賺到或賠掉的錢。
  • 利息收入/支出: 錢存在銀行的利息是收入;跟銀行借錢要付的利息就是支出。
  • 匯兌損益: 做跨國生意的公司,因為匯率波動產生的獲利或虧損。
  • 處分資產損益: 最經典的,就是賣掉一塊地或一棟廠房賺了一大筆。

注意!這裡是新手最容易踩的坑! 很多公司本業明明一塌糊塗(營業利益是負的),卻靠著賣祖產(處分資產)或投資矇到一把,讓最後的淨利數字看起來很漂亮。這種「一次性」的獲利,就像打了一劑興奮劑,藥效過了就沒了,千萬不能當作常態。看到業外損益佔比太高的公司,你的警報器就要立刻響起來!這往往是公司用來美化財報的魔術,但魔術終究是幻術。

7. 稅前淨利 (Pre-Tax Income / EBT) & 所得稅 (Income Tax)

稅前淨利 = 營業利益 + 業外損益。這就是公司在繳稅之前,總共賺了多少錢。然後,政府會來分一杯羹,這就是所得稅。繳完稅之後,剩下的才是真正屬於公司的。

8. 稅後淨利 (Net Income) & 每股盈餘 (EPS) – 最終的底線

稅後淨利,也叫「淨利」或「盈餘」,是損益表的最後一個數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Bottom Line」。它代表公司在一段時間內,扣除所有成本、費用、稅負後,最終是賺錢還是虧錢。

但故事到這裡還沒完。你想想,A公司賺了10億,B公司也賺了10億,它們一樣好嗎?如果A公司股本超大,發行了10億股,那每股只賺1塊錢;B公司股本小,只發行1億股,那每股就賺了10塊錢!你當股東,當然希望是後者。

這就是每股盈餘 (EPS, Earnings Per Share) 的威力所在。它的公式是:稅後淨利 / 在外流通股數。它把股本大小的因素也考慮進去,告訴你「每一股」能為股東賺回多少錢,是衡量公司為股東創造價值能力的最直接指標,也是跟股價關聯最密切的數字之一。持續成長的EPS,通常是股價長期上漲的最強燃料。


常見問題 (FAQ)

Q1: 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有什麼不同?

A1: 這是個好問題!如果說損益表是「一段時間」的紀錄片,記錄公司賺錢的過程;那麼資產負債表就是「一個時間點」的快照,告訴你公司在當下擁有多少資產(現金、廠房)和背負多少負債(銀行貸款)。兩者需要一起看,才能全面了解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

Q2: 我可以只看損益表來決定投資嗎?

A2: 絕對不行!只看損益表很危險。一家公司可能淨利很高,但現金流量卻是負的(例如客戶都欠款不還),這就有倒閉風險。你必須結合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這「財報三表」一起分析,才能做出更全面的判斷。

Q3: 公司的EPS是負的,代表這家公司沒救了嗎?

A3: 不一定。很多新創公司或快速擴張的科技公司(例如早期的Amazon),在發展初期會大量投入研發和行銷費用,導致EPS為負。這時的關鍵是看它的「營業收入」是否高速成長,「毛利率」是否維持在健康水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可能是在「策略性虧損」以換取未來的市場份額,值得繼續觀察。

Q4: 上市公司的財報要去哪裡找?

A4: 在台灣,你可以到「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在美國,可以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EDGAR資料庫。許多券商的下單軟體和財經網站也都會提供整理好的財報數據,非常方便。

結論

看懂損益表,是你從股市菜鳥邁向資深投資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不僅僅是一堆冰冷的數字,而是企業經營的濃縮劇本。當你能夠從營收品質、毛利趨勢、費用結構和獲利來源等角度去剖析它時,你就擁有了一雙透視眼,能夠分辨哪些是真正的好公司,哪些只是靠財報魔術虛張聲勢。這項技能,值得你花時間好好掌握。

底線
相關文章

留言咨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