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提示:您當前使用的瀏覽器為舊版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部分樣式、功能可能會發生錯亂,建議您改用Chrome、Safari、Firefox或者Edge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瀏覽體驗!
首頁 > BLOG > 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懶人包:一篇看懂差異、投資策略與ETF推薦

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懶人包:一篇看懂差異、投資策略與ETF推薦

2025 年 10 月 15 日

瀏覽量15
已開發市場新興市場懶人包:一篇看懂差異、投資策略與ETF推薦

在踏入全球投資的廣闊世界時,您是否也曾被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這些名詞搞得一頭霧水?究竟該把資金放在哪個市場,才能穩健成長?是選擇穩定但成長趨緩的成熟經濟體,還是追求高成長但波動劇烈的新興經濟體?這不僅是新手常有的疑問,更是許多資深投資人持續在思考的資產配置核心問題。

對於共同基金或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投資人來說,理解這兩大市場的根本差異至關重要。這篇文章將以臺灣投資人的視角,為您系統性地剖析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的定義、主要國家代表、風險特性,並提供具體的投資策略與ETF參考,讓您在佈局全球時不再迷惘。

已開發市場 (Developed Markets):穩定巨輪的基石

所謂的「已開發市場」,或稱「成熟市場」,並非單純指「有錢的國家」。更精確地說,它們是經濟發展成熟、金融體系健全、法規透明度高、且擁有眾多全球頂尖企業的經濟體。在投資界,最權威的分類標準通常來自於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其評估涵蓋了經濟發展、市場規模與流動性,以及市場准入性等多個維度。

MSCI 已開發市場國家/地區概覽

  • 🌎 北美: 美國、加拿大
  • 🌍 歐洲 & 中東: 英國、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比利時、荷蘭、愛爾蘭、丹麥、芬蘭、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以色列
  • 🌏 亞太地區: 日本、新加坡、香港、澳大利亞、紐西蘭

深入剖析核心已開發市場

🇺🇸 美國:全球投資組合的「心臟」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世界級企業的搖籃。從科技巨擘(Apple, Microsoft, Google)到金融巨頭(JPMorgan, Visa),美國企業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若投資組合中缺少美國市場,就好比一艘沒有引擎的船。其代表性指數如S&P 500納斯達克指數,不僅是市場風向標,更是許多ETF追蹤的核心。美國公債也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

🇪🇺 歐洲: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聯合體

歐洲市場由眾多國家組成,其中以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為核心。然而,歐洲已開發市場的內部差異極大。一方面,有像德國這樣的工業強國和瑞士這樣的金融中心;另一方面,也有像西班牙、義大利等經濟體質相對脆弱的國家。投資歐洲時需特別留意,基金的持股是集中在穩健的核心國家,還是曝險於風險較高的南歐國家,結果會大相逕庭。

🇯🇵 日本:穩健但尋求突破的亞洲巨頭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其經濟成熟且穩定。在全球資產配置中,日本通常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投資人也需留意其長期面臨的人口老化、通縮壓力等結構性問題。近年在政策刺激下,日股表現有所起色,但仍需觀察其長期動能。

💡 專家觀點:已開發市場的投資角色

已開發市場在投資組合中扮演著「核心衛星策略」中的「核心」角色。它們提供相對穩定的報酬、較低的波動性,是長期財富累積的基石。對於追求穩健的投資人,或是剛開始建構投資組合的新手,配置大部分資金在已開發市場是相當合理的策略。

新興市場 (Emerging Markets):高成長的雙面刃

如果說已開發市場是穩健的巨輪,那「新興市場」就是充滿動能的火箭。Emerging Market的「Emerge」意指「浮現」,代表這些經濟體正在快速發展,並有潛力在未來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高經濟成長率、龐大的人口紅利、以及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然而,機會總是伴隨著風險。新興市場的股市和匯率波動劇烈,政治與政策的不確定性也相對較高。

MSCI 新興市場國家/地區概覽

  • 🌎 中南美洲: 巴西、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祕魯
  • 🌍 歐洲、中東、非洲: 波蘭、希臘、匈牙利、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卡達
  • 🌏 亞太地區: 中國、印度、臺灣、韓國、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

深入剖析核心新興市場

🇨🇳 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機遇與風險

中國市場規模龐大,產業多元,從傳統的金融、工業到尖端的網路科技(如阿里巴巴、騰訊)都佔有重要地位。然而,投資中國市場必須將「政策風險」納入考量,政府的監管措施往往對市場造成劇烈衝擊。此外,外匯管制與財報透明度也是海外投資人關注的焦點。

🇮🇳 印度:人口紅利下的潛力股

印度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其龐大的內需市場與快速發展的資訊科技業,使其成為備受矚目的新興市場。相較於其他新興國家,印度的產業結構也較為多元,包含金融、能源、消費品等。然而,基礎建設落後與官僚體系效率問題,是其發展的隱憂。

🇹🇼🇰🇷 臺灣與韓國:科技驅動的亞洲雙雄

對臺灣投資人來說,臺股無疑是最熟悉的市場。臺灣與韓國在MSCI分類中皆被列為新興市場(儘管富時指數將韓國列為已開發市場),兩者經濟結構相似,皆以半導體及電子產業為支柱,同質性高。雖然市場規模不大,但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 拉丁美洲 & 東歐:景氣循環的代表

以巴西、俄羅斯為首的拉丁美洲與東歐市場,其經濟高度依賴原物料(如石油、礦產、農產品)出口。這意味著它們的股市表現與全球景氣循環和原物料價格高度相關,波動性極大。這類市場不適合「買入並持有」的長期存股策略,更考驗投資人對景氣循環的判斷能力。

⚠️ 風險警示:新興市場債券並非絕對安全

許多投資人偏好新興市場債券,因為其殖利率通常高於已開發市場公債。然而,高報酬的背後是更高的風險。歷史上,不乏國家主權債務違約的案例,如1998年的俄羅斯、2015年的希臘,以及多次陷入危機的阿根廷。即使最終沒有違約,光是違約風險的傳聞就足以引發債市與匯市的劇烈動盪。投資前務必審慎評估風險承受能力。

已開發市場 vs. 新興市場:全方位對決

為了讓您更直觀地理解兩者的差異,我們整理了以下比較表,助您快速掌握重點:

比較面向 📈 已開發市場 🚀 新興市場
風險程度 較低 較高
成長潛力 穩定,較緩慢 高,爆發力強
市場波動性 相對平穩 劇烈,易受消息面影響
主要產業 科技、金融、消費、醫療保健 製造、原物料、基礎建設、部分科技
在投資組合中的角色 核心資產 (Core) 衛星資產 (Satellite),提升報酬
貨幣風險 較低 (強勢貨幣如美元、歐元) 較高 (本地貨幣兌美元波動大)
投資工具範例 (ETF) VTI (全美國市場), VEA (非美已開發市場) VWO (新興市場), EWT (臺灣)

如何佈局?給臺灣投資人的實戰策略

理解了理論,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在實際投資中。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透過ETF來佈局全球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 策略一:核心-衛星資產配置法

這是一個經典且穩健的策略。將大部分資金(例如70-80%)投入追蹤已開發市場的ETF,作為「核心資產」,以獲取市場的穩定增長。剩餘的資金(20-30%)則投入追蹤新興市場的ETF,作為「衛星資產」,以追求更高的潛在報酬。這個比例可以根據您的年齡、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進行動態調整。

🔍 策略二:不要只看名稱,詳閱基金持股

這是許多投資人會忽略的關鍵步驟!無論是共同基金還是ETF,絕對不要「聽名字」就下單。舉例來說,一檔名為「亞洲高科技基金」的產品,您可能會以為它分散投資在亞洲各國的科技股。但深入檢視其前十大持股後,可能會發現超過50%的資產都集中在臺灣的台積電和韓國的三星,這與您的預期可能大相逕庭。因此,在投資前,務必花幾分鐘檢視其「月報」或「公開說明書」,了解其前十大持股國家與產業分佈,確保它符合您的投資策略。

結論

總結來說,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在投資組合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定位。已開發市場是您資產的「穩定器」,提供長期穩健的基礎;而新興市場則是「加速器」,有機會為您的投資組合帶來超額報酬,但同時也伴隨著更高的風險。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不適合您的投資目標與風險屬性。透過理解兩者的差異,並善用ETF等工具進行合理的資產配置,您就能更從容地駕馭全球市場的浪潮,邁向財務自由的目標。

關於已開發與新興市場的常見問題 (FAQ)

Q1:臺灣到底屬於已開發市場還是新興市場?

這是一個常見問題。根據目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指數公司MSCI的分類,臺灣被歸類於「新興市場」。然而,另一家重要的指數公司富時羅素(FTSE Russell)則將臺灣列為「已開發市場」。這主要是因為兩家公司的評選標準略有不同。對國際投資人而言,MSCI的分類仍是主流參考標準。

Q2:投資新興市場的報酬率一定比較高嗎?

不一定。雖然理論上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率較高,應能帶來更高的股票報酬,但這並非絕對。在過去十多年全球大多頭的行情中,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市場表現就遠勝於多數新興市場。原因是全球最頂尖的創新型企業大多在美國上市,享受了最高的成長紅利。高成長潛力不等於高投資報酬,風險控管同樣重要。

Q3:如果我只想安穩投資,可以完全不碰新興市場嗎?

當然可以。只投資全球已開發市場(甚至只投資美國市場)是一種相對穩健的策略,尤其適合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人。這樣的配置雖然可能錯過新興市場的爆發性成長,但也能有效規避其劇烈波動和潛在的政治風險。投資的首要原則是讓自己能安心入睡。

Q4:如何查詢一個國家最新的市場分類?

最權威的來源是直接查詢指數公司的官方網站。您可以直接前往 MSCI 的市場分類頁面,他們會每年進行評估與更新,並公布最新的分類名單與觀察名單,資訊完全公開透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進行任何投資決策前,請務必自行研究並審慎評估。

底線
相關文章

留言咨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