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提示:您當前使用的瀏覽器為舊版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部分樣式、功能可能會發生錯亂,建議您改用Chrome、Safari、Firefox或者Edge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瀏覽體驗!
首頁 > BLOG > 國債息率全解析:從利率升降看懂債券價格,掌握2025投資關鍵

國債息率全解析:從利率升降看懂債券價格,掌握2025投資關鍵

2025 年 7 月 29 日

   更新日期:2025 年 7 月 30 日

瀏覽量31
國債息率全解析:從利率升降看懂債券價格,掌握2025投資關鍵

什麼是國債息率?解開債券投資的神秘面紗

在全球經濟變幻莫測的今天,各國央行的利率決策,如美國聯準會(Fed)的升息或降息,時刻牽動著市場神經。對於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而言,將債券納入資產配置是相當常見的策略,因為它風險相對較低,且能提供固定的利息收入。然而,許多人感到困惑:為什麼市場一傳出升息風聲,債券價格就應聲下跌?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要理解這個現象,首先必須明白債券的本質。您可以將一張債券想像成一張「借據」。當您購買債券,就等同於借錢給發行機構(如政府、公營事業或私人企業)。作為「債主」,您會獲得發行人的承諾,在債券到期前,定期支付利息給您,這筆利息稱為票息(Coupon)。當債券到達指定的到期日(Maturity Date),發行人便會將您當初借出的本金,也就是「票面價值」(Face Value),全數歸還。

因此,投資債券的基礎回報來自兩個部分:

  • 定期收取的票息收入
  • 到期時收回的票面本金

事情的複雜之處在於,債券在到期前可以在次級市場(或稱二手市場)上自由買賣,其價格會像股票一樣,受到市場供需、宏觀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而波動。而其中最核心的連動關係,就是債券價格與市場利率的互動,這也是本篇要探討的國債息率議題的核心。

國債息率與債券價格的蹺蹺板效應:為何利率升、債價跌?

債券價格與市場利率之間,存在著一種有趣的「負相關」,就像公園裡的蹺蹺板,一邊上去,另一邊就得下來。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傾向於下跌;反之,當市場利率下降時,債券價格則會上漲。為什麼會這樣呢?讓我們透過一個情境模擬來理解。

情境模擬:升息環境下的舊債券

💡 假設您在去年以 $10,000元 的價格,買入了一張10年期的政府公債,票面利率為 3%。這意味著,不論市場如何變動,只要政府不違約,您每年都能穩定領取 $10,000 * 3% = $300元 的利息。

一年後,由於經濟過熱、通膨升溫,央行決定升息以穩定經濟。此時,市場上新發行的同類型10年期政府公債,為了吸引資金,其票面利率已提升至 5%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您想在此時賣掉手上那張3%的舊債券,還能用原價$10,000元賣出嗎?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一位理性的投資者會想:「我為什麼要花$10,000元去買你每年只給我$300利息的舊債券,而我可以用同樣的錢去買每年能給我$500利息($10,000 * 5%)的新債券呢?」

為了讓您的舊債券在市場上具備競爭力,它的售價必須「折價」出售。價格需要下跌到一個程度,讓新買家購入後,所計算出來的總回報率(專業上稱為「到期殖利率」)能夠趨近於當前市場的5%水準。這就是為何升息會導致現存債券價格下跌的根本原因。

降息環境下,舊債券搖身變為搶手貨

反過來想,如果市場進入降息週期呢?假設央行為了刺激經濟而降息,新發行的公債票面利率只剩下 1%。這時,您手上那張能穩定提供3%利息的舊債券,瞬間就變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因為它提供的固定利息遠高於市場現有水準,想要買入您這張舊債券的投資者將會增加。根據供需法則,當需求上升,債券價格自然會水漲船高,甚至可能超過其$10,000元的票面價值,這種情況稱為「溢價」(Premium)

蹺蹺板效應總結

  • 市場利率上升 ⬆️ → 新債券吸引力增加 → 舊債券吸引力下降 → 舊債券價格下跌 ⬇️
  • 市場利率下降 ⬇️ → 新債券吸引力減少 → 舊債券吸引力上升 → 舊債券價格上漲 ⬆️

推薦閱讀

想學習如何建立穩健的投資組合嗎?參考我們的文章,了解更多關於資產配置的知識:從0開始學理財:2025最值得讀的8本理財書推薦

票面利率 vs. 到期殖利率(YTM):投資債券必懂的兩個關鍵利率

在討論債券時,投資者常混淆兩個重要概念:「票面利率」與「到期殖利率」。釐清這兩者的差異,是做出正確投資決策的基礎。

指標 特性 用途
票面利率 (Coupon Rate) 發行時就已固定,白紙黑字寫在發行文件上。它不會隨市場變動 用來計算每年可以領取多少固定的利息金額。例如,票面價值$10,000,票面利率3%,每年利息就是$300。
到期殖利率 (Yield to Maturity, YTM) 一個動態的年化總回報率。它會隨著債券在次級市場的價格波動而反向變動 反映投資者以「目前市價」買入債券,並持有至到期所能獲得的真實年化報酬率。這是比較不同債券投資價值時的關鍵指標。

簡單來說,票面利率告訴您「這張債券每年付多少錢」,而到期殖利率則告訴您「現在花這個價錢買進,持有到最後,平均每年能賺多少%」。當您在新聞上看到「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飆升」,指的就是YTM,這也同時意味著10年期公債的市場價格正在下跌。

除了利率,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國債價格波動?

市場利率固然是影響債券價格最主要的因素,但並非唯一。其他幾個關鍵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它們也會左右債券的市場價值,影響最終的國債息率表現。

1. 信用風險 (Credit Risk)

這指的是發行機構無法按時支付利息或償還本金的風險,也就是「違約風險」。即便市場利率維持不變,如果某家發行債券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市場對其償債能力的擔憂增加,其發行的債券價格便會下跌。國際信評機構(如標準普爾、穆迪)對發債機構的信用評級調降,通常會直接觸發其債券價格的下跌。

2. 通膨預期 (Inflation Expectation)

債券支付的利息多為固定金額。如果市場普遍預期未來通貨膨脹將大幅上升,這意味著今天收到的$100利息,在未來能買到的東西會變少,其實際購買力將被通膨侵蝕。為了追求更高的實質回報,投資者可能會轉向股票等其他資產,導致債券需求下降,價格隨之下跌。

3. 流動性風險 (Liquidity Risk)

指資產無法在不影響市價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風險。如果某檔債券或某個市場的交易突然變得不活絡(想買買不到,想賣賣不掉),持有該債券的不確定性就會增加,投資者可能要求更高的回報(即更低的價格)來補償這一風險,從而導致債價下跌。

4. 匯率風險 (Exchange Rate Risk)

對於臺灣投資者而言,如果購買的是以美元計價的美國公債或其他外幣債券,那麼新臺幣兌該外幣的匯率波動,將直接影響您將利息和本金換回新臺幣時的最終實際回報。即使債券本身價格不變,若美元對臺幣貶值,您的新臺幣總回報也會縮水。

深度解析:什麼是「殖利率倒掛」?經濟衰退的警訊?

在討論國債息率時,您一定聽過一個關鍵詞:「殖利率倒掛」(Yield Curve Inversion)。這被許多經濟學家視為預測經濟衰退的「金絲雀」。

正常的殖利率曲線

在正常情況下,殖利率曲線是「正斜率」的。意思是,長期債券的殖利率會高於短期債券。這很直觀:您借錢給別人,時間越長,承擔的不確定性(如通膨、利率變動)就越多,自然會要求更高的利息回報。因此,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通常會高於2年期公債。

倒掛的殖利率曲線

當「殖利率倒掛」發生時,情況正好相反:短期債券的殖利率,反倒超過了長期債券。例如,2年期公債殖利率升至4.5%,而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卻只有4.2%。

這傳達了什麼市場訊號?

  • 對短期前景的擔憂: 市場預期短期內經濟可能過熱,通膨嚴重,迫使央行必須持續升息來應對。這推高了短期債券的殖利率。
  • 對長期前景的悲觀: 同時,市場也預期,這種激進的升息最終會打擊經濟,導致未來(例如2-10年後)經濟放緩甚至衰退。屆時,央行將不得不轉為降息來救市。對未來降息的預期,壓低了長期債券的殖利率。

當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意味著市場認為「短期風險高,但長期會更糟」。歷史數據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幾乎每一次美國經濟衰退前,都出現了殖利率倒掛的現象,使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領先指標。

實戰策略:在不同利率週期下,如何聰明配置債券?

理解了國債息率與價格的關係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於實際投資。針對不同的利率環境,投資者可以採取不同的策略來管理債券組合。

📈 應對「升息循環」的策略

在升息環境中,持有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的風險較高,因為價格下跌壓力大。此時可以考慮:

  • 佈局短天期債券: 短期債券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較低,價格波動相對小。到期後可以將資金再投入到利率更高的新債券中。
  • 考慮浮動利率債券 (FRN): 這類債券的票息會跟隨市場指標利率(如LIBOR或SOFR)定期調整。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其票息也會跟著增加,因此價格相對穩定。
  • 建立債券梯 (Bond Ladder): 將資金分散投資於一系列不同到期日的債券(如1年、2年、3年…)。每年都有一筆資金到期,可以再投資於當時利率水準的債券,既能分散利率風險,又能保持流動性。

📉 應對「降息循環」的策略

當市場預期或已進入降息通道,是鎖定較高收益的好時機。

  • 增持長天期債券: 長期債券對利率下降最為敏感,價格上漲的潛力最大。在降息前買入,不僅能鎖定未來多年的較高固定利息,還能賺取資本利得(價差)。
  • 鎖定優質公司債: 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降息初期,高信評的投資等級公司債既能提供比公債更高的收益,又能保持相對的安全性。

臺灣投資者如何購買美國國債?管道與注意事項

美國公債因其極高的信用評級(被視為無風險資產)和優異的流動性,是全球投資者的核心配置之一。對臺灣投資者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購買管道:

  1. 國內券商複委託: 這是最方便的方式。投資者透過國內的證券公司下單,由券商去海外的交易所或市場幫您買進美國公債或相關的債券ETF。優點是開戶方便,資金不需匯出海外;缺點是手續費通常較高。
  2. 海外券商: 直接在美國的券商(如嘉信、IB盈透證券等)開戶,將資金匯至海外後直接下單。優點是交易成本極低,投資標的選擇也更廣泛;缺點是需要處理國際匯款、英文介面及客服,且資金在海外有其管理成本。
  3. 債券型基金/ETF: 對於小額或不想管理單一債券的投資者,購買追蹤美國公債指數的ETF(如TLT、IEF)是最簡單的方式。它可以讓您用小錢一次持有一籃子的美國公債,有效分散風險,且交易方式和買賣股票完全一樣。

推薦閱讀

想了解如何透過ETF輕鬆投資債券嗎?點擊閱讀我們的詳細指南:【小資族必看】債券ETF是什麼?穩定領息、抗波動的理財首選詳解!

⚠️ 投資前注意事項:

  • 稅務問題: 直接購買美國公債所收到的利息,對外國投資者(非美國稅務居民)是免稅的。但如果是透過債券ETF收到的「配息」,則會被視為股利,需預扣30%的稅款。這是兩者在稅務上最大的差異。
  • 交易成本: 比較不同管道的手續費、交易稅及匯款成本。
  • 匯率風險: 始終要將新臺幣兌美元的匯率波動納入您的總報酬考量。

國債息率常見問題 (FAQ)

Q1: 如果我把債券持有至到期,真的就不會虧錢嗎?

嚴格來說,只要發行機構沒有違約(例如政府或信譽良好的公司),您持有債券至到期日,確實能拿回全部本金和所有應付利息,不會有本金的「實際損失」。市場升息主要影響的是您持有期間債券的「帳面價值」(市值)。只有當您在到期前,以低於買入價的市場價格賣出債券時,帳面虧損才會轉化為實際虧損。

Q2: 在升息環境下,是否就完全不應該投資債券?

並非如此。升息環境對不同類型的債券影響不同。如前所述,短天期債券、浮動利率債券等工具,在升息環境中反而具有優勢。此外,升息也意味著新發行債券的殖利率更高,對於有持續現金流投入的投資者而言,是逐步建立更高收益部位的好機會。關鍵在於根據市況,調整債券組合的「存續期間」。

Q3: 什麼是債券的「存續期間」(Duration)?它重要嗎?

存續期間是衡量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動敏感度的重要指標,單位為「年」。簡單來說,存續期間越長,代表利率每變動1%,債券價格的波動幅度就越大。例如,存續期間為7年的債券,當市場利率上升1%,其價格大約會下跌7%。因此,在預期利率上升時,投資者應偏好短存續期的債券;預期利率下降時,長存續期的債券則能提供更大的資本利得潛力。

Q4: 投資債券ETF和直接購買單一債券,有何主要區別?

主要區別在於:
單一債券: 有明確的到期日,只要持有至到期且不違約,本金可以全數收回。您可以鎖定確切的到期殖利率。
債券ETF: 是一籃子債券的組合,沒有到期日的概念。基金經理人會不斷買入新債、賣出即將到期的舊債,以維持ETF追蹤指數的特定存續期間。因此,它的淨值會永遠隨市場利率波動,無法保本,但提供了極佳的分散性和流動性。

結論

掌握國債息率與債券價格之間的蹺蹺板關係,是每位固定收益投資者的必修課。當市場利率上升,現存債券因吸引力下降而價格走跌;反之,當利率下滑,舊債券則因其較高的票息而變得珍貴,價格隨之上漲。然而,影響債券價格的因素遠不止利率,發行人的信用風險、市場的通膨預期、流動性乃至匯率波動,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透過理解票面利率與到期殖利率的區別,並善用存續期間等概念,投資者便能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更理性地評估風險、管理投資組合。無論是透過短天期債券應對升息,還是藉由長天期債券捕捉降息的獲利機會,清晰的策略藍圖都將是您航向財富穩健增長的定海神針。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底線
相關文章

留言咨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