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提示:您當前使用的瀏覽器為舊版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部分樣式、功能可能會發生錯亂,建議您改用Chrome、Safari、Firefox或者Edge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瀏覽體驗!
首頁 > BLOG > 理財=投資?錯!用這招打造你的理財金字塔,學會聰明分配收入

理財=投資?錯!用這招打造你的理財金字塔,學會聰明分配收入

2025 年 1 月 15 日

瀏覽量517
理財金字塔

出來工作一段時間的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每個月收入不少,但總覺得存不下錢?又或者,你早已買了股票、ETF,卻發現財務狀況沒有明顯改善?其實,這一代人正處於一個理財的「夾心階段」,面對家庭支出、房貸壓力、子女教育等現實挑戰,讓財務規劃變得複雜且充滿壓力。

在台灣,許多人一說到「理財」,腦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投資股票或買基金。事實上,投資只是理財的一環,並不能等同於理財。理財包含了更全面的財務管理,包括儲蓄、風險管理、預算分配等,才能讓財務健康穩定。特別是25至45歲的年輕家庭,更需要一套完善的資產規劃來平衡眼前的開銷和未來的目標。 

以下,我們會一起來探討如何避開「投資即理財」的誤區,並針對日常生活的財務痛點提出解決之道,讓理財不再是壓力,而是安心的保障。

台灣人的理財現況:你的財務健康嗎?

國泰世華銀行發布的「2023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大調查」顯示,有三成多的台灣民眾過去一年並未設立財務目標,還有超過兩成的人沒有定期檢視自己的財務規劃。整體而言,台灣人的財務健康平均分數僅有59.2分(滿分100),算是勉強及格。調查還指出,45至49歲是財務健康的分水嶺,該年齡段的平均分數達到61.1分,比40至44歲的58.5分顯著提升。

為什麼45至49歲會成為財務健康的「分水嶺」?原來,這個年齡層不僅需要撫養子女、照顧父母,還面臨房貸壓力和退休準備等挑戰,這些都需要縝密的中長期財務規劃。調查將財務健康分為五個構面:日常生活收支、風險抵抗力、財務規劃、財務信心、心理富足。其中,台灣人的財務規劃得分最低,只有43分;而「風險抵抗力」得分最高,達到65分,這反映了多數人有儲蓄習慣,但缺乏全盤的理財規劃。

理財觀念分清楚:理財不等於投資

很多人一說到理財,可能就想到投資股票ETF,但其實投資只是理財的一部分。真正的理財需要涵蓋全面的財務管理,從資產檢查到風險管理,才能建立穩定的理財基礎。若沒有規劃好基礎資金,單純將資金投入高風險投資,一旦失利,可能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理財金字塔:穩定財務的資產配置指南

理財金字塔是一種系統化的資產分配方法,可以協助我們在不同的財務需求間取得平衡。可以簡單分為三層:

  • 最底層 – 財務安全:涵蓋保險、緊急預備金等風險管理措施,為日常生活提供基本保障。
  • 中層 – 財務自由:以資產增值為主的投資,例如股票、ETF,用以支持中長期目標,如子女教育和退休金。
  • 上層 – 財務傳承:適用於高資產族群,涉及遺產規劃、信託和節稅策略等。

理財金三角:如何配置資產達中短期目標

除了金字塔,理財金三角則是分配中短期收入的好幫手。典型的比例分配是「541」或「631」,其中:

  • 日常開支:佔50-60%,包含食衣住行和稅金。
  • 投資理財:佔30-40%,可用於股票、基金等資產增值。
  • 風險保障:佔10%,這部分主要用於保險、緊急預備金。

這個分配模型可以根據個人財務需求靈活調整。如果手頭緊張,可以先增加風險保障的預算,確保有足夠的保險和緊急資金,以防生活突發狀況。

如何理財:從儲蓄到支出,釐清理財順序

要達到財務自由,第一步就是「先儲蓄後支出」。收入到手後先存一部分到儲蓄帳戶或保費帳戶,剩下的再作日常支出,這樣才能保障未來的財務健康。若覺得收入不夠,不妨從開源節流下手,充實自己技能或尋求多元收入來源,讓自己在財務上有更多的彈性。

同時,想讓理財目標更快實現,不妨先從建立穩定的理財基礎開始,逐步搭建專屬的理財金字塔,慢慢提升自己的財務健康分數。

底線
相關文章

留言咨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