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提示:您當前使用的瀏覽器為舊版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部分樣式、功能可能會發生錯亂,建議您改用Chrome、Safari、Firefox或者Edge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瀏覽體驗!
首頁 > BLOG > 台灣樓價分析:為何臺灣人買房要不吃不喝22年?全球房價所得比大揭密

台灣樓價分析:為何臺灣人買房要不吃不喝22年?全球房價所得比大揭密

2025 年 7 月 24 日

   更新日期:2025 年 7 月 24 日

瀏覽量43
台灣樓價分析:為何臺灣人買房要不吃不喝22年?全球房價所得比大揭密

什麼是房價所得比?為何它是衡量購屋負擔的關鍵指標?

「現在的房價真的太貴了!」這句話想必是許多臺灣民眾的心聲。然而,「貴」是一個相對主觀的感受,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數據,能夠量化我們「買不起房」的痛苦指數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房價所得比」(Price-to-Income Ratio)

這個指標是衡量一個地區居民購屋壓力的重要參考。簡單來說,它回答了一個核心問題:

🤔 一個收入中等的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工作多少年,才能全額買下一間價格中等的房子?

其計算公式為:

房價所得比 = 房屋總價中位數 ÷ 家庭可支配年收入中位數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地區的房價所得比是20,就意味著一個中等收入家庭,需要將整整20年的家庭總收入,全部投入才能買下一間中等價位的住宅。因此,這個數字越高,代表居民的購屋負擔越沉重,需要犧牲的家庭開銷和生活品質也越多。

⚠️ 為何不同機構的數據有差異?

在研究房價所得比時,您可能會發現不同機構(例如臺灣內政部、國際數據網站NUMBEO)公佈的數字略有出入。這主要是因為計算標準的細微差別所致,例如:

  • 房屋價格的定義: 是採用全國平均數還是中位數?是否包含特定類型的住宅?
  • 家庭收入的計算: 是如何定義「家庭可支配所得」?是計入單薪還是雙薪家庭?
  • 房屋面積的標準: 計算時是以多大的面積為基準?

因此,在進行跨國或跨地區比較時,關鍵在於採用一致的計算標準。本文後續將主要引用全球大型數據庫NUMBEO的資料,因其對各國採用統一的計算模型,讓跨國比較更具參考價值。

臺灣樓價在全球處於什麼水平?驚人的房價所得比排名

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臺灣的房價在全球經濟體中的相對位置至關重要。當我們將目光放遠,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臺灣的樓價現況究竟如何?根據NUMBEO網站截至2023年末的數據,結果可能會讓您感到驚訝。

為了進行公平比較,我們篩選出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的國家,觀察其全國性的房價所得比。數據顯示,臺灣的房價所得比高達22.1倍,在所有高收入國家和地區中,位居第二,僅次於香港。

📊 全球主要已開發國家房價所得比比較

(數據來源:NUMBEO,數值越低代表購屋負擔越輕)

國家/地區 房價所得比 (倍) 簡評
香港 26.5 全球聞名的高房價地區
🔴 臺灣 22.1 購屋負擔極重,僅次於香港
南韓 19.0 同樣面臨嚴峻的房價問題
新加坡 15.7 雖高,但有組屋政策緩衝
英國 11.6 倫敦以外地區相對可負擔
日本 10.3 經歷泡沫化後,相對穩定
澳洲 8.2 主要城市壓力較大
🟢 美國 4.8 購屋負擔相對輕非常多

從上表可以清晰看到,臺灣的數字(22.1倍)是美國(4.8倍)的近4.6倍。這意味著,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臺灣中產家庭為購買一間同等標準的房屋所需付出的工作年限,是美國家庭的四倍以上。亞洲地區普遍高於歐美國家,形成強烈對比。

深入臺灣各縣市:從臺北到新竹,樓價負擔大不同

看完全球的宏觀比較,我們將焦點拉回臺灣內部。僅看全臺灣的平均數值,可能會忽略各縣市間的巨大差異。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就業機會與公共建設,都會直接影響其樓價水平。以下我們來看看臺灣主要城市的房價所得比,感受一下「一個臺灣,多個世界」的現實。

🏙️ 臺灣主要城市 vs. 國際大都市房價所得比

(數據來源:NUMBEO,此處納入更多國際城市以供參考)

城市 房價所得比 (倍) 城市 房價所得比 (倍)
中國 上海 50.1 加拿大 溫哥華 14.4
🔴 臺灣 臺北 28.7 日本 東京 12.4
南韓 首爾 27.7 德國 柏林 11.6
🟡 臺灣 臺中 19.1 美國 紐約 10.0
法國 巴黎 19.4 🟢 臺灣 新竹 9.1
🟡 臺灣 高雄 14.5 荷蘭 鹿特丹 5.5

🔍 城市間的解讀

  • 天龍國的壓力:臺北市以28.7倍的驚人數字,不僅遠高於臺灣其他城市,甚至超越了首爾、巴黎等國際大都市,購屋難度堪稱世界頂級。
  • 中南部的崛起:臺中市的19.1倍與高雄市的14.5倍,雖然低於臺北,但其購屋負擔也已超過東京、紐約等城市,反映出近年中南部房市的快速升溫。
  • 科技城的特例:新竹市的9.1倍,是臺灣主要城市中負擔相對較輕的。這主要得益於新竹科學園區帶來的高收入水平,相對拉低了房價所得比,儘管其房價本身並不低。

拆解臺灣樓價迷思:虛坪制真的影響房價所得比的國際比較嗎?

每當討論到臺灣與國外的房價比較時,總會有個聲音出現:「臺灣是虛坪制,國外是實坪制,不能直接比!」這個說法確實點出了一個關鍵差異,臺灣房屋權狀上登記的坪數,通常包含了公設(如樓梯間、大廳),而國外多數國家只計算室內實際可使用的面積(實坪)。

那麼,這個因素是否意味著前面提到的NUMBEO數據,低估了臺灣真實的購屋壓力呢?

💡 結論先行:經過驗算,NUMBEO的數據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排除了虛坪的干擾。因此,臺灣房價所得比的數據可以直接與各國比較。

🧮 簡單驗算過程

NUMBEO的計算基礎是購買一套90平方米(約27.2坪)的市中心公寓。這個「90平方米」在全球標準下,通常指的就是實坪面積

  1. 換算臺灣權狀坪數:假設公設比為30%(在臺灣新大樓中常見),一間27.2坪實坪的房子,其權狀坪數約為 27.2 ÷ (1 – 0.30) ≈ 38.8坪。
  2. 反推房屋總價:以全臺灣房價所得比22.1倍為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約75萬元新臺幣(根據主計處數據及NUMBEO模型估算),推算出房屋總價約為 22.1 × 75萬 ≈ 1657萬元。
  3. 計算單坪價格:將總價除以換算後的權狀坪數,得出每坪單價為 1657萬 ÷ 38.8坪 ≈ 42.7萬元/坪。

這個約42.7萬/坪的數字,與目前市場上對全臺灣新建案與中古屋加權平均後的房價中位數感知相當接近。同樣的邏輯套用在臺北市(房價所得比28.7,收入更高),也能得出符合市場行情的單價。這證明NUMBEO的數據是基於「實坪」標準來比較的,其結果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這也帶來一個「不好」的消息:我們無法再用「虛坪」作為心理安慰。數據血淋淋地揭示,即便在同一個標準下,臺灣的樓價負擔確實是世界頂尖水平

導致臺灣樓價居高不下的三大核心因素分析

為何臺灣的樓價會攀升到如此令人難以負擔的程度?這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由金融環境、成本結構與市場需求等多重力量交織而成的結果。了解這些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我們更理性地看待當前的房市困境。

🏦 因素一:長期低利率環境與寬鬆貨幣政策

過去十多年,全球央行(包括臺灣)為刺激經濟,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這直接降低了房屋貸款的利息成本,使得「每月還款壓力」看似在可接受範圍內。這鼓勵了民眾與投資者利用槓桿進入房市,推升了購屋需求。當市場上的資金過多,追逐相對有限的房地產標的時,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 因素二:土地與營建成本持續攀升

「麵粉比麵包貴」是近年房市的真實寫照。主要成本上漲來自兩方面:

  • 土地成本:都會區可供開發的土地日益稀少,土地價格在競標下不斷創下新高,成為推動房價最主要的成本之一。
  • 營建成本:近年來,國際原物料價格(如鋼筋、水泥)大漲,加上國內勞動力短缺導致工資上揚,使得房屋的建造成本顯著增加。建商為了維持利潤,不得不將這些成本轉嫁到最終售價上。

📈 因素三:供需失衡與投資性需求

臺灣的產業與人口高度集中在幾大都會區,創造了源源不絕的「剛性需求」。然而,核心區域的新增供給量卻相當有限。此外,在華人社會「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下,房地產不僅是居住的空間,更是重要的投資與資產保值工具。大量的投資性需求湧入市場,進一步加劇了供不應求的狀況,使得台灣 樓 價易漲難跌。

面對高昂的臺灣樓價,準購屋族可以如何應對?

了解了臺灣樓價的嚴峻現實與成因後,許多準購屋族可能會感到焦慮與無力。但與其消極等待,不如主動出擊,透過策略規劃來增加自己實現購屋夢想的可能性。以下提供幾個務實的應對方向:

💡 策略一:善用政府優惠房貸方案

政府為了協助特定族群購屋,推出了多項優惠貸款政策。例如,針對年輕首購族的「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新青安貸款)」,提供較長的寬限期、利息補貼與較高的貸款額度。在規劃購屋時,務必深入了解這些政策的申請資格與優惠內容,它們能有效減輕初期的資金壓力。

💡 策略二:調整購屋思維與標的選擇

如果預算有限,堅持在市中心購買新成屋可能並不現實。不妨打開思路,考慮以下替代方案:

  • 空間換取價格: 將目光從市中心轉向交通便利的蛋白區或市郊,通常能以更低的價格換取更大的居住空間。
  • 時間換取增值: 選擇正在發展或有重大建設規劃的區域,雖然現階段生活機能可能稍有不便,但未來房價有較大的增值潛力。
  • 屋齡換取坪效: 考慮屋齡較高的中古華廈或公寓。它們的公設比較低,「實坪」佔比高,且總價通常比同區段的新建案更親民。

💡 策略三:積極理財,加速累積頭期款

頭期款是購屋的第一道門檻。除了傳統的節流儲蓄,更應積極「開源」。探索增加被動收入的方法,例如透過指數型基金(ETF)進行長期穩健的投資,讓資產的增長速度能跟上(或超越)通膨與房價上漲的速度。制定明確的財務目標與儲蓄計畫,是應對高房價時代的必備技能。

結論

綜合來看,「台灣 樓 價」過高的問題,是一個透過「房價所得比」數據可以被清晰證實的客觀事實。高達22.1倍的全國數據與直逼29倍的臺北數據,無疑將臺灣置於全球購屋最困難地區的前段班。這個現象背後,是低利率、高成本與市場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然而,數據是用來理解現況,而非打擊信心。對於有購屋需求的民眾而言,正視挑戰、了解市場規則是第一步。透過靈活調整購屋策略、善用政策工具,並搭配積極的個人財務規劃,依然有機會在這充滿挑戰的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安居之地。未來臺灣房價走勢仍充滿變數,持續關注經濟動向與政策變化,將是每位準購屋族的必修課。

關於臺灣樓價的常見問題(FAQ)

Q1:臺灣的房價所得比為什麼這麼高?
A1: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長期的低利率環境,降低了貸款成本,刺激需求;其次是土地稀缺與營建成本(原料、人工)不斷上漲;最後是都會區工作機會集中導致的供需失衡,以及房地產作為投資工具的強勁需求。
Q2:房價所得比是不是越高越不好?
A2:是的。房價所得比越高,代表居民需要花費更多年的收入才能買房,這意味著購屋負擔越重,可用於其他生活消費、教育、退休規劃的資金就越少,整體生活品質會受到較大影響。
Q3:除了房價所得比,還有哪些指標可以評估房價?
A3:另外兩個常見的指標是「貸款負擔率」和「房價租金比」。「貸款負擔率」指每月房貸還款佔家庭月收入的比例,更貼近現金流壓力;「房價租金比」則是用來評估買房與租房哪個更划算,數值越高通常代表租房相對划算。
Q4:臺灣的房價未來走勢會如何?
A4:房價未來走勢受多重因素影響,難以精準預測。關鍵觀察點包括:央行的利率政策(升息會抑制房市)、政府是否推出新的房市調控措施、經濟成長前景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一般認為,除非有重大利空因素,房價要大幅下跌並不容易,但持續高速上漲的動能也可能趨緩。
Q5:臺北的房價所得比真的超過28倍嗎?這代表什麼?
A5:是的,根據NUMBEO的數據,臺北市的房價所得比達到28.7倍。這實質上意味著,一個在臺北市收入中等的家庭,理論上需要將近29年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才足以購買一間中價位的房子,凸顯了在首都購屋的極端困難度。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底線
相關文章

留言咨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