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提示:您當前使用的瀏覽器為舊版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部分樣式、功能可能會發生錯亂,建議您改用Chrome、Safari、Firefox或者Edge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瀏覽體驗!
首頁 > BLOG > 2025必看租賃公司借貸風險大揭密!5 招避開高利貸陷阱

2025必看租賃公司借貸風險大揭密!5 招避開高利貸陷阱

2025 年 3 月 14 日

   更新日期:2025 年 4 月 19 日

瀏覽量340
本篇文章解析台灣租賃公司的運作模式,揭露部分業者以「融資租賃」之名進行變相借貸的風險,可能涉及高利率、隱藏費用與合約陷阱。透過對合法租賃公司的辨別方法與監管趨勢的探討,提供民眾避免財務糾紛的實用建議,確保借貸安全。

在台灣,租賃公司泛指提供動產(如車輛、機械設備)或不動產租賃服務的業者。然而,近年來,部分租賃公司以「融資型租賃」的名義進行類似民間借貸的業務,這類業務因為缺乏明確的法規監管,衍生出高利率、隱藏費用、合約陷阱等問題,導致許多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

Money Daily 將深入剖析租賃公司的運作模式,揭露常見的借貸陷阱,並提供辨別合法租賃公司的方法,幫助民眾避開可能的財務風險。

一、租賃公司是什麼?三大運作模式解析

1. 傳統租賃:單純收取租金

合法的租賃公司主要提供「物品使用權」的交易,例如汽車租賃、辦公室設備短期出租等,其特點如下:

  • 租期結束後物品需歸還
  • 租金包含折舊與維護成本
  • 需簽訂定型化契約(參考行政院消保處範本)

2. 融資型租賃:實質為分期貸款

部分租賃公司以「買賣斷」的方式提供資金,實際上類似分期貸款,常見情境包括:

  • 車貸:以車輛作為擔保品
  • 企業週轉:抵押機械設備
  • 信用瑕疵借貸:年利率可能高達 30% 以上

由於這類業務遊走於《民法》與《當鋪業法》之間的灰色地帶,2023 年金管會已開始研議相關監管措施。

3. 第三方代償:高風險債務整合

部分租賃公司聲稱可代償信用卡或信貸,然後讓借款人簽訂租賃合約分期還款,實際上可能涉及:

  • 將無擔保債權轉為有擔保債務
  • 收取高額手續費(約 15%-25%)
  • 違約時直接查扣擔保品

【延伸閱讀】

信貸申請條件全攻略:了解銀行信貸條件,掌握貸款成功7大關鍵因素!

2025信用貸款優惠懶人包|20大銀行貸款方案整理與最佳選擇推薦

二、租賃公司與融資公司的差異:你需要知道的關鍵差別

在民間貸款市場中,除了租賃公司,不少人也會考慮融資公司作為資金來源。但這兩者在運作模式與適用對象上有顯著差異,了解其中差別能幫助借款人避開潛在風險。

租賃公司 vs. 融資公司的核心區別:

項目租賃公司融資公司
服務對象主要針對企業企業與個人皆可申請
業務範圍設備租賃、企業融資企業貸款、個人貸款
法規監管依法登記為「租賃業」,無法直接放貸台灣尚無《融資公司法》,不具合法放貸資格

關鍵提醒:
目前台灣尚未通過《融資公司法》,因此市場上以「融資公司」名義提供貸款的業者,其法律地位往往存疑。根據《公司法》第 15 條,企業不得向自然人提供貸款,這意味著許多掛名「融資公司」的業者,實際上仍是以租賃公司的身份經營放貸業務。由於缺乏專法規範,這類公司可能存在高利貸合約陷阱擔保品處置不透明等問題,導致借款人承擔較高風險。因此,民眾在選擇融資方案時,務必確認業者的合法性,並避免與不受監管的「融資公司」交易,以免陷入財務糾紛。

三、租賃借貸五大常見陷阱

1. 巧立名目收取附加費用

租賃公司可能在撥款前,以「審核費」、「設定費」、「保管費」等名義預扣 5%-10% 費用。例如,若借款 10 萬元,實際到手可能只有 9 萬元,導致實際年利率遠高於契約標示。

避免方法:要求業者提供「實支金額」與「總還款明細」,並使用銀行局貸款試算工具驗證實際利率。

2. 擔保品價值被低估

車輛租賃最常見的爭議是,業者以低於市價 50% 的金額評估擔保品,但違約時卻要求借款人以「全額購回」條款支付原價。例如:

  • 市價 60 萬的車輛,業者僅評估 30 萬
  • 違約時需支付 60 萬才能取回車輛

自保關鍵:查詢監理站車價資料,或委託第三方鑑價。

3. 自動續約條款陷阱

部分租賃合約標示「未書面終止視同續約」,導致消費者:

  • 租期屆滿後自動延長
  • 需額外支付解約手續費
  • 擔保品持續被扣押

法律依據:《民法》第 449 條規定租賃契約最長不得超過 20 年,超過部分無效。

4. 空白合約詐騙手法

有些租賃公司以「快速撥款」誘使借款人簽署未填寫金額、利率的空白契約,後續可能發生:

  • 擅自加註高額違約金(每日 1% 罰息)
  • 變更還款期數與金額
  • 偽造擔保品轉讓同意書

5. 暴力討債與個資濫用

信用瑕疵借款人可能遭遇:

  • 頻繁催收電話(每日超過 3 次)
  • 在社群媒體公開債務資訊
  • 到工作場所潑漆、恐嚇

最新監管措施:金管會 2023 年 8 月公布《融資性租賃業防制暴力討債自律規範》,要求業者委託合法催收機構,並限制催收時段。

四、如何辨別合法租賃公司?

1. 查驗商業登記與營業項目

合法租賃公司必須完成政府規定的商業登記,並符合特定營業範圍,否則可能涉及違法經營。確認業者身份時,可參考以下標準:

經濟部商工登記
可至經濟部商工登記公示系統查詢業者的統一編號、登記名稱及經營範圍。若查無相關登記,則該業者可能為非法經營,建議避免交易。

營業項目包含「租賃業(IZ06011)」
合法租賃公司應在登記項目中包含 「租賃業(IZ06011)」,這表示該公司經核准可提供動產或不動產租賃服務。若業者以「融資」或「借貸」為名,卻未登記租賃相關業務,則可能涉及違規放貸行為。

非「融資性租賃」特許行業
目前台灣尚未開放「融資性租賃」特許行業,若業者以「融資租賃」為名義提供個人貸款,則可能涉及違規操作。消費者應特別警惕,避免與此類業者簽約,以免遭受不當利率與隱藏費用陷阱。

實務建議:
在與租賃公司合作前,可先向經濟部商工登記系統查詢業者資料,並確保其登記內容與提供服務相符。若發現業者登記與實際營運項目不符,應提高警覺,避免落入非法借貸陷阱。

2. 檢視合約是否符合規範

租賃合約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文件,內容須符合政府規範,避免不公平條款或隱藏陷阱。內政部公告的《動產租賃定型化契約》明確規定了合約應載明的事項,消費者簽署前應仔細檢視:

確認合約內容完整
合約應清楚記載租金總額、每期付款金額與支付方式,避免日後業者隨意更改費用或要求額外支出。

禁止「放棄審閱期」條款
部分業者會要求借款人立即簽約,甚至在合約中加入「借款人同意放棄審閱權」的條款,這是違法的。依據《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應有合理時間審閱合約內容,確保條款公平且無隱藏費用。

擔保品處理須經法院公證
若合約涉及擔保品(如汽車、機械設備),租賃公司不得私自變賣或扣押,應經過法院公證程序確保合法性。部分業者可能會夾帶「違約即放棄擔保品所有權」的條款,這屬於違法剝奪借款人權益,應特別注意。

自保建議:

  • 簽約前索取合約副本,並逐條審閱條款內容。
  • 若有疑慮,可向消費者保護機構或律師諮詢,確保合約內容符合法規。
  • 避免簽署空白合約或同意業者事後填寫關鍵資訊,以防日後條件被更改。

3. 比較利率是否超過法定上限

租賃公司提供的分期付款或融資服務,實際上可能涉及變相高利貸。根據《民法》第 205 條,台灣法定年利率不得超過 16%,若超出此標準,消費者可依法提出異議,甚至提起「債務不存在訴訟」來爭取權益。

計算實際利率
許多租賃公司雖然標榜「低利率貸款」,但實際上會透過「手續費」、「管理費」、「保管費」等名目額外收費,使得年利率遠超 16%。因此,消費者應使用銀行或政府提供的貸款試算工具,計算實際負擔的利率是否合理。

遇到超高利率怎麼辦?
若發現租賃公司收取的總費用換算後超過法定上限,可採取以下行動:

  1. 與業者協商調降利率,並要求提供完整的還款明細。
  2. 向消費者保護機構申訴,或尋求法律扶助基金會協助處理。
  3. 提起「債務不存在訴訟」,請求法院判定超過 16% 之部分無效,減輕債務負擔。

如何降低借貸風險?

  • 優先選擇合法銀行或政府支持的貸款方案,如信用合作社、青年創業貸款等。
  • 若需透過租賃公司取得資金,應要求清楚揭露所有費用與實際還款總額,避免落入高利貸陷阱。
  • 任何異常的高額手續費、預扣利息、擔保品轉讓條款,皆可能涉及不當放貸行為,應立即提高警覺。

五、陷入租貸糾紛該怎麼辦?

1.蒐集證據黃金 72 小時

  • 下載通訊紀錄
  • 拍攝擔保品現況並上傳雲端
  • 申請法院「現況證據保全」

2.法律救濟管道

  • 民事途徑:向消保會申訴或提起訴訟
  • 刑事報案:涉嫌詐欺、重利罪可報警

3.債務協商機制

  • 法律扶助基金會:收入低於 5 萬元可申請免除
  • 銀行公會:提供債務展延與減息

六、未來監管趨勢與建議

2024 年起,金管會將實施「租賃業登錄制度」,要求:

  • 資本額提高至 1 億元
  • 強制接入聯徵中心信用系統
  • 利率不得超過銀行基準利率 3 倍

結論

慎選資金管道,避免落入高風險借貸。在台灣,租賃公司與融資公司的運作模式不同,但由於目前尚未立法規範融資公司,許多標榜融資業務的公司,實際上仍屬於租賃業者,並不具備合法放貸資格。根據《公司法》第 15 條,企業不得向個人提供貸款,這使得以「融資公司」名義進行個人借貸的行為存在法律爭議,也帶來潛在風險。

對借款人而言,選擇資金管道時應特別注意業者是否合法登記、是否受政府監管、合約內容是否合理透明,以避免陷入高利貸、隱藏費用或擔保品糾紛的陷阱。透過正規金融機構或政府支持的貸款方案,才能確保自身權益,避免財務風險。

常見問題

1.三大租賃公司是哪三大?

近期市場盛傳,銀行提供貸款給融資租賃公司,而這些公司再將資金轉貸給建商,以此進行大規模套利。立委郭國文指出,台灣前三大融資租賃公司——中租、裕隆和和潤(外界稱為「薯條三兄弟」)——從銀行獲得的融資總額已高達約 2000 億元,引發外界關注。

2.租賃公司合法嗎?

租賃公司是依據《公司法》設立的企業,並非銀行或金融機構,因此在法律上並無違規。然而,根據《公司法》第 15 條規定,租賃公司不得直接提供貸款給 個人。但在實務運作中,卻經常出現以下現象:

  • 民眾透過 商家分期購買商品,但商家會將 債權轉讓 給租賃公司,使消費者實際上成為租賃公司的債務人。
  • 部分租賃公司提供所謂的 「假分期、真貸款」 服務,表面上以分期付款形式與 中小企業 簽約,實際上卻將 利息平攤進月付金,本質上與貸款無異。

這類操作雖然遊走法律邊緣,但因缺乏明確監管,容易導致消費者與企業落入高額利息與不透明合約的陷阱。

3.租賃公司賺什麼?

例如:中租主要透過購買高價值的固定資產,如大小客車、機械設備、醫療器材、飛機、船舶等,再將這些資產租賃給 中小企業,幫助企業獲取所需設備的使用權,滿足營運成長需求,同時減輕一次性購置設備的資金壓力,以此賺取利息收益。

其核心業務包括:

  • 租賃業務:提供中小企業設備租賃服務,使企業能以較低的初期成本獲取設備使用權,靈活配置資金。
  • 分期付款業務:代替客戶先行購買所需設備,並透過分期付款方式銷售給客戶,讓企業能以較為彈性的付款方式取得營運資產。
底線
相關文章

留言咨詢

top